服務熱線:(852)39995400  (852)68882160
購物車
註冊

用戶登入

×
忘記用戶名
忘記密碼
在線客服

服務熱線

(852)39995400

WhatsApp 微信號

電郵 support@tnet.hk
在線諮詢    

更多聯繫方式

沒想到搜索引擎可以獲得如此大的利益

  • 發佈時間:2010-11-16

  • 瀏覽次數:2605

  •      北京時間11月16日消息,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於今日出席美國舊金山的Web 2.0峰會,並接受了美國記者的采訪,實錄如下:
    記者:歡迎李彥宏的到來,百度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搜索公司,作為百度的CEO,你提到你第一次在美國的業界會議上發言。Google首席執行官埃裏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商業周刊(BusinessWeek)中做出評論,說這對於百度來說是一個很棒的機會。
    李彥宏(以下簡稱李):5年之前,人們問我在中國做什麽能夠成功。我說我願意在中國待6-12個月。埃裏克並沒有同意我的意見。
    記者:百度的股票自1月起翻了一番,市場總額已逼近400億美元。
    李:據eBay的報告大概是的。
    記者:對於駕馭如此火速的增長趨勢,你感到有壓力嗎?
    李:10年前我成立百度的時候,我從來沒有想到過搜索引擎可以獲得如此大的利益。我本人很喜歡搜索,也認為搜索是一件很有用處的事情,不僅如此,我還覺得我可以實現該項技術,讓成億的人們體會到搜索的樂趣。現在,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金錢,而是將我們的產品做得更好,這也是我每天工作的不竭動力。大家都很關註股票的價格,我想可能有些人知道5年前的某一天,百度的開盤價格是27美元,收盤價格卻跌到了22美元(在我記憶裏)。那個時候的我壓力更大。股票每年都在漲漲跌跌,如今的我也習慣了這個現象。現在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百度的用戶數量等其他方方面面都增長,並且,百度依舊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在美國,互聯網市場經過的10年的時間變得成熟;在中國,互聯網始於1995年,與美國幾乎在同一時間,但是目前互聯網的覆蓋率只有1/3。
    記者:但那也有4億用戶,這樣的市場可以做到多大?
    李:還有一些是移動電話用戶,我想總體的覆蓋量可以達到8億。
    記者:多少用戶使用百度?
    李:99%的用戶。百度擁有很大用戶群,相較於市場中的其他搜索引擎而言,我們能提供更多細節的答案。
    記者:包括Google在美國的市場?
    李:是的。
    記者:是因為Google被查出有黑客行為從而遭到政府的幹預,使得在中國它無法與百度處在公平競爭地位嗎?
    李:這樣的想法是一種很常見的誤解:人們認為別無選擇於是選擇了百度。然而事實上在中國,搜索引擎的種類比在美國的還要多。在美國,你們有Google和Bing,第     三大搜索引擎呢?但是在中國,我們有騰訊,網易,搜狐等等,人們可以選擇的搜索引擎種類要多太多了。很多中國的公司都在做網絡搜索,並且得到了來自國外的很多支持。
    記者:除此之外,你認為還有什麽其他原因導致Google在中國不成功?
    李:首先,中國是一個很與眾不同的市場。這是一個很大、並且還一直在成長的市場,也就是說,市場的情況每天都處在變化之中,所以需要你貼近市場並懂得隨機應變。第二,很多風險投資公司,很多矽谷的風險投資公司往這個市場註入了大量資金。第三個原因就是,在美國有很多中國的工程師,他們受到了良好的訓練,並且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願意回中國去建立自己的公司或者為現有的某個公司效力。如果你對這種市場形勢下的競爭沒有準備好,你很可能沒辦法成功。從百度而言,我認為我們確實付出了更多的努力。10年前我回到北京的時候,我放棄了我在這裏所有的職工優先認股權(李彥宏曾是Infoseek公司的工程師)。
    記者:你之前曾經寫過一個類似網頁排名(PageRank)的算法對嗎?
    李:在我被雇傭之前,Infoseek公司很喜歡我所做的研究。我也在美國取得了我的第一個專利。但最終我放棄了在美國所獲得的東西,專註於中國的搜索研究。我們貼近市場,並且提出了很多創新的想法。譬如在2003年,在Web2.0還沒被發明之前,百度已經開始將用戶搜索產生的內容添加到搜索結果中。百度建立了一個基於提問與回答的在線社團(百度知道),並且創建了百度吧這樣的可供用戶提問、回答、發表評論的信息發布系統。在早期的中國,網絡信息並不如現在這麽充分,所以我們做出了這些產品(有些類似於YouTube創建了視頻內容,反過來又推動了視頻搜索的革新這一過程)。中國的用戶在百度建立的系統上已經提問和回答了以一個問題。我們還往這個系統內加入了很多虛擬社團,這使得用戶對它有很強烈的歸屬感,對之難以割舍。
    記者:那也就是說,你們具備了很大數量的社交和搜索服務,這些看上去都是Google與Facebook想達到的目標。
    李:我們的體系設計之初衷是讓用戶體會到歸屬感,減少在轉變中的耗費。
    記者:那是否有可能將Facebook Connect添加至百度起來?
    李:對此,我們目前沒有很成熟的社交圖景,但是如果有可能,我們很樂意將Facebook加入進百度。
    記者:你在中美兩個市場都工作過,從你的經驗來看,對於在中國這樣一個與美國非常不同的環境與政府的國家,怎樣建立一個企業的文化?有什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李:中國是一個新興的市場,不是所有的方方面面都發展的很完善,所以你需要對它有足夠的耐心。在美國,成立一家公司可能只需要一天,但在中國,這可能長達20天。但是這些都沒關系,你可以雇用一個咨詢顧問,邊設計公司的辦公室邊等待經營許可。這些不會帶來太多麻煩,只要你保持一顆積極開放的思想,控制你所能控制的。譬如說,你無法控制目前的審查制度和進度或者互聯網的連接。
    記者:在美國,人們會認為在搜索整個網絡時,沒有一項審查制度能敵得過中國。這對於你來說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情嗎?因為你需要在如此低的帶寬下工作。
    李:我腦海裏的第一反應也是:把公司搬到香港去吧(在過度審查事件剛剛開始的時候)。但是我意識到這並無法解決問題。如果我搬去香港,我的公司會被視為某種形式上的“反政府”公司,可能我的人生也因此就被毀了。但如果一家美國公司搬去香港,中國仍然會視之為“戰略夥伴”。
    記者:我們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中國政府稱其可能開始建立一個搜索引擎,因為百度占據了如此大的市場份額。
    李:這對於我們來說並非一件新鮮事。為中國的用戶提供更多的搜索引擎選擇並非一件壞事,但我們是允許參與競爭的。
    記者:在美國這樣的事情是令人難以想象的。
    李:中國的政府力量很強大。
    記者:我認為你有點輕描淡寫了。
    李:我對此並沒有焦慮。
    記者:接下來我們談談移動網絡。它在中國是如何發展的?如果你經營一家新興移動應用公司,你需要知道些什麽呢?
    李:在中國大概有8億臺移動電話用戶,但很大一部分並未連接上互聯網,這部分大概有1.5億。但是互聯網可用的手機終端也一直在增長。大多數用戶目前使用的是2G的手機,上網速度很慢也很貴,按照字節流量來計費。一些收入高的用戶不太在乎這部分花費。但是很大一部分中國用戶是低收入群體,他們無法負擔起一部電腦、一個保姆或者一個移民工作者的費用,於是,在夜晚他們會躺在床上用手機上上網。隨著網絡技術的成長,這些現象可能會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會改變,產品也會隨之改變。但目前我們還不知道能給這些帶來改變的核心應用會是什麽樣子。這個現象並非穩定,我們甚至不知道最受歡迎的上網設備會變成什麽。
    記者:百度可能會開發類似Google提供的Android系統嗎?
    李:我們想發明的設備的基本概念是,它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啟動,並且通過這個設備你能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它可以替代操作系統,你可以搜索、找尋應用程序或是發布你的小想法。該設備足夠智能,使得你懂得如果方面操作它。
    記者:你預備如何執行該想法?
    李: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是充分了解搜索目的。人們將各種形式的問題放入此搜索設備中,所以設備能很清楚的了解用戶的需求,譬如天氣,同一種意思可能會有200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當我們更好的了解用戶的目的之時,回答用戶的問題和給出搜索答案也變得輕而易舉了。
    記者:今天很多的企業家都在現場。對於一家公司最偉大的故事之一就是,它拒絕有人願意投入大量資金的收購。這樣的經歷發生在百度身上多次,就像虛構的神話一般。包含Google, Yahoo和Microsoft願意出15億到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百度,為什麽你們一直拒絕?
    李:因為我知道百度具備絕對不只10-20億美元的潛力。在當時,中國的互聯網市場仍然很新,而在5年之內,幾乎翻了30倍,我不認為Google, Yahoo和Microsoft了解這個事實。
    問答(Q&A)環節:為什麽印度沒有自己的百度?
    李:大多數的印度人說英語、用英語書寫,所以Google已經能解決其搜索問題。而對於中國來說,情況很不一樣。10年前,人們需要等待5秒左右的時間來得到搜索結果,對於中文來說,文字之間是沒有空格的,網絡上可以得到的中文信息非常少。但是即便如此,信息的增長速度還是非常快的,在開始的3-5年內,為了趕上快速改變的市場,我們已經使指數翻了三番。
    記者:百度會將市場擴張到美國或者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嗎?
    李:百度在日本市場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未來百度會增加更多種類的語言。但是美國並不是百度的首要選擇,因為美國的搜索引擎市場已經相對成熟。

    (文章來源中國站長)

     

    www.tnet.hk

    ICANN & CNNIC & HKDNR認證頂級域名註冊商

搜索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