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852)39995400  (852)68882160
購物車
註冊

用戶登入

×
忘記用戶名
忘記密碼
在線客服

服務熱線

(852)39995400

WhatsApp 微信號

電郵 support@tnet.hk
在線諮詢    

更多聯繫方式

計算機世界:免費的代價

  • 發佈時間:2010-12-08

  • 瀏覽次數:3428

  • 《计算机世界》第47期封面文章:免费的代价
    《計算機世界》第47期封面文章:免費的代價
    作者:許磊 尹一捷 湯潯芳 許泳
         “免費——商業的未來!”正當全球網民對互聯網“免費”大潮歡呼雀躍時,中國的“3Q大戰”給了人們當頭一棒。我們第一次發現:免費的東西原來並不完全屬於自己。
         即時通信、瀏覽器、輸入法、搜索引擎、殺毒軟件、網絡遊戲⋯⋯
         在今天的中國互聯網上,超過90%的應用軟件及服務都已經或正在走向免費。而草根用戶們也不斷發現,原來自己的使用習慣正在被培養,自己的行為在被分析,連自己的隱私都在被收集甚至販賣。
         “3Q大戰”硝煙逐漸散去,但在未來,類似的互聯網“暗戰”仍將持續。而無論是互聯網用戶還是從業者都應該捫心自問:免費的代價究竟是什麽?
    《計算機世界》第47期封面文章:免費的代價
         李沫發現自己的生活有些“本末倒置”。這位有著8年經驗的搜索工程師,目前是一家開源技術社區的負責人,但是這兩個月他幾乎顧不上自己公司的事,因為他兼職創辦的隱私保護班突然火爆了起來。
         每隔幾天,他都要到位於北京中關村的財智國際大廈上一次課,學生是一些即將出國的“小朋友”。通常他都先繪聲繪色地分析一番Facebook、Twitter等國外常用工具的設置,並指出其中可能泄露隱私的地方。而在課程的最後,為了證明確實存在隱私泄露的現象,李沫會現場演示,如何通過一個學生的QQ號,將其住家、學校、工作等個人信息全部展開,每到此時,學生們都“頓時傻眼”。
         “一堂課下來,基本快成為反偵探的課了。”李沫向記者坦言,隨著互聯網上越來越多的服務走向免費,個人數據和行為被采集的地方比比皆是,而個人信息泄露恐怕還只是其中“最小的代價”。
    互聯網免費盛宴
         11月10日,金山安全與可牛公司正式合並,成立金山網絡,同時高調宣布金山毒霸將實現完全免費。金山網絡CEO傅盛在接受《計算機世界》報記者專訪時透露,雖然金山為此舍去了兩億元的收費用戶收入,但他仍認為,“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也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據記者了解,在桌面安全領域,原本付費用戶的比例接近40%,但自從去年10月奇虎360發布永久免費殺毒策略之後,很快就籠絡了上億用戶,到今年1月其市場份額已攀升至33.76%,一個季度便躍居行業第一。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數據也顯示:願意使用免費殺毒軟件的網民比例高達58.6%;而付費用戶中,35.6%的用戶明確表示到期後將不再續費。
         2009年,美國《連線》雜誌總編輯克裏斯·安德森的一本名為《免費:商業的未來》的暢銷書風靡全球。該書明確提出,對互聯網領域的企業來說,“免費”更多的是一種生存法則,一種可以改變舊有發展模式而實現脫胎換骨的“動力機器”。
         事實上,雖然金山是傳統三大殺毒軟件中最先吃螃蟹的一個,因為截止目前,瑞星和江民等都仍然堅持收費,但奇虎360公司董事周鴻在年初就表示,安全廠商免費是早晚的事,殺毒軟件的免費時代已經來臨。
         在《免費:商業的未來》一書中,克裏斯 ·安德森指出,新型的“免費”並不是一種左口袋出、右口袋進的營銷策略,而是一種把貨物和服務的成本壓低到零的新型卓越能力。他用法國數學家伯特蘭德的競爭理論來解釋互聯網免費大潮:在一個競爭性的市場中,價格等同於邊際成本,邊際成本的經濟學定義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而互聯網非常趨近理想化的競爭性市場。
         同時科技財經專欄作家、互聯網獨立評論人醒客指出,數字產品復制需要的成本遠遠小於傳統產品的復制。當用戶到達一定數量級的時候,互聯網上的產品與服務的邊際成本為零,這在經濟學上具備免費的可能性。
         以奇虎360殺毒為例,假如360開發出360安全衛士、360殺毒、360保險箱、360安全管家、360主動防禦等系列安全產品,其總體的研發成本在1億元,按照360所覆蓋的3億用戶,攤薄到每一位用戶的成本約在0.33元左右。隨著用戶的進一步增長,360 的邊際成本還會進一步下降。
         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現實似乎也在不斷印證克裏斯 ·安德森的判斷。首先,互聯網的早期應用,從以新浪為代表的門戶網站、網易為代表的電子郵箱,到以騰訊為代表的即時通訊軟件,都是一開始就對用戶免費。
         不僅如此,在2002年郵箱領域163對決263,2003年C2C電子商務領域淘寶打敗易趣,以及近兩年360 攪局殺毒市場,勝利一方的殺手鐧都是免費。而在如今的互聯網上,無論你想幹什麽幾乎都是免費的,免費應用的覆蓋人群越來越廣,而以前能夠收費的領域也一點點地在被免費吞噬。
        “零付費幾乎就是互聯網天然的商業邏輯!”暴風影音CEO馮鑫指出,產品的復制與分發在互聯網上,當用戶越來越多,為每個用戶提供產品的成本就會越來越低。按照零付費來吸引用戶,一旦用戶到達一定規模,價值就會自然顯露。所以誰擁有用戶,誰就擁有價值。

    免費背後的算盤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使用免費的背後,用戶也在付出,只不過付出的不是錢,而是時間、註意力和消費習慣等。”互聯網資深專家謝文認為,對於任何一家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來說,免費都不是目的,只是策略,因為他們的終極追求還是賺錢。
         而在免費的大背景下,服務提供商可打的算盤只有兩個:一個是互聯網廣告,另一個增值服務。前者屬於直接交叉補貼,後者則是用某些客戶補貼另一些客戶。
    謝文認為,免費使互聯網服務商成為一個平臺,也打通了商家和用戶之間的橋梁。廣告可以存在其中,商家可以進行更好的服務推廣。而更重要的是,互聯網事半功倍地實踐了以往難以付諸現實的精準營銷。
        “基於數據挖掘的精準營銷,能夠讓廣告發布更有效,效率更高,更準確,這是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馮鑫表示,暴風是對整體用戶的使用情況來進行研究,並不會涉及個人隱私。
         以搜索服務為例,廣告主在Google購買了一個AdWords關鍵詞。當用戶輸入一個檢索詞時,Google在返回搜索結果的同時,將給同時匹配相關的廣告。“這應該是三贏的局面,廣告商找到理想的廣告對象,用戶可以看到相關的商業信息,免去了許多煩繁的過程,而平臺商Google就賺了廣告商的錢,根據點擊付費原則也使廣告效果有了可以量化的渠道。”馮鑫說。
         同時,醒客也指出,免費不僅是一種商業模式,也是一種營銷手段。“原本要花錢買的東西現在免費了,需求一定會暴增。”正如《免費》這本書中提到的一樣:“如果你想快速地推廣,就不要拿它來收費。”
         而現在免費也常常作為一種市場競爭手段出現,覆蓋用戶的速度也足以令人瞠目結舌。2009年10月,360推出殺毒軟件正式版。在短短的8個月時間裏,360殺毒軟件的用戶已經超過了兩億,而其中很多用戶是第一次使用殺毒軟件。從營銷的角度看,360的免費策略不但使自己的品牌迅速得以樹立,也客觀上推動了殺毒軟件的普及。
         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搜狗作為一家搜索公司,為什麽要做客戶端,其實並非單純直接的 “商業模式”訴求,因為瀏覽器、輸入法都是徹底免費的,目前也沒有考慮過有任何收費的增值服務。“我們看中這些產品在用戶中的口碑和品牌效應,這是搜狗做它們的初衷。與此同時,瀏覽器、輸入法對搜狗做好自己的搜索服務有著重要意義,包括對用戶需求和習慣的了解,這是多大的投入都無法換來的。”王小川說。
        “事實證明,只要是網民普遍用到互聯網基礎服務,都可以做到免費。”今年年初,在取得安全領域過半的市場份額,並成功地將360安全軟件變成僅次於騰訊QQ的第二大客戶端軟件之後,360公司董事長周鴻曾興奮地做出如上表示。
         然而,年底其與騰訊展開的一場“3Q大戰”,讓互聯網用戶意識到,免費不僅是一場盛宴,有時它也會變成一把枷鎖。
    免費的代價
         “現在,在互聯網上尋找個人信息,根本就用不著多高深的黑客技術。”李沫告訴記者,網絡上要求實名制的地方太多了,但很多網站對個人隱私信息的保護不力,甚至有的公司還會把用戶個人信息往外賣。“在一些實名制社區裏面,個人隱私有可能會被商業濫用。而你填寫的信息越多,有效性越強,被惡意使用帶來的損失越大。”
         對此,酷我音樂的雷鳴認為,企業有責任保護用戶信息。任何不經用戶許可,暴露或者利用用戶信息的行為,都違反企業的商業道德和社會責任。
    然而,個人信息被濫用還只是用戶面臨的權利困擾之一。
    2010年9月27日,360公司突然發布了 一款“360隱私保護器”的工具軟件,指控騰訊QQ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竊取個人隱私數據。一時輿論嘩然,“3Q大戰”就此打響。
         最初大家都以為它會像以往互聯網圈裏多次口水戰一樣,鬧騰一陣就散了,誰也沒想到騰訊會做出“在裝有360軟件的電腦上停止運行QQ軟件”的決定,而正是這一涉嫌逼迫用戶“二選一”的舉動,最終把騰訊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它被指為“綁架用戶”。
         雖然騰訊並未全面執行,並很快放棄“不兼容”政策,但人們已經開始關註一個問題:對於免費軟件的使用,似乎用戶自己說了不算。面對360和騰訊,大多數用戶只有選擇裝還是卸,既沒有它們進行後臺操作的知情權,一不留神還要被綁架。
         事實上,在今天的中國互聯網上,超過90%的應用軟件及服務都已經或正在走向免費。而草根用戶們也不斷發現,自己的使用習慣正在被培養,行為在被分析,連隱私都在被收集甚至販賣,但是從來沒人主動告訴他們,用戶自己有什麽權利。
         用戶在“免費”的暖風下,其使用習慣也慢慢地“被培養”。免費殺毒軟件使很多個人用戶裝上了360;免費網遊模式使很多遊戲玩家玩起了《征途》;酷我音樂盒讓用戶養成了在線的音樂消費習慣;今天人們發郵件已經不會再為文件過大煩惱,因為QQ郵箱有“超大附件”⋯⋯……
         用戶被培養的使用習慣數量越多、越穩固,對相關軟件、服務的依賴程度就越高。而這種依賴一旦形成,就難免被服務提供商所利用。例如,電腦上裝了360安全衛士,它就會提示安裝360安全瀏覽器;裝了搜狗拼音,它就會推薦搜狗瀏覽器;追本溯源,“3Q大戰”的起點應該是騰訊用QQ捆綁安裝QQ醫生,後自動升級為電腦管家。
         捆綁推廣的效果很明顯。2010年春節前後,騰訊就在二三線和更低級別的城市強行推廣QQ醫生安全軟件,一夜之間,QQ醫生占據國內一億臺左右電腦,市場份額近40%。但令網民不滿的是,這些動作可能都在靜默安裝,在後臺進行,神不知鬼不覺。一位QQ用戶在微博用 “被強暴”來形容自己的感受——沒有知情權,沒有選擇權。
         不過暴風影音CEO馮鑫特別強調,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有時難免存在沖突,因為每一款軟件和服務都有漏洞,當廠商發現用戶使用的版本有漏洞,而用戶卻不知道的情況下,廠商自動幫助用戶來升級是情有可原的。
         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法律對互聯網服務知情權依然空白,沒有明文規定後臺操作是否需要用戶確認。“3Q大戰”發生後,謝文與CSDN創始人蔣濤等業內人士提出了《關於保護互聯網用戶基本權利的聯名呼籲》,號召業界各方凝聚共識、集體自律、共同行動,並提出了五項最基本的用戶權利:知情權、選擇權、卸載權、隱私權、索賠權。
         “現在最重要的是發起一個第三方的監督和治理。”蔣濤在接受《計算機世界》報記者專訪時透露,他們在跟一些技術專家討論後,發現由於現在各個平臺用戶的數據都在自己的“雲端”,由於缺少一個從上到下的推動力,目前規範、監督的設想很難執行。
         但事實上,如今幾乎每個互聯網用戶都有10種以上形成依賴的互聯網應用,而這些服務難免有功能上的重合,服務提供商在產品戰略上也一定存在競爭關系,所以,蔣濤認為,未來即便不會再出現“3Q大戰”蠻橫的競爭方式,但互聯網服務、尤其是客戶端之間的“暗戰”仍會長期持續。
         DCCI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網絡廣告營銷市場規模將達到252.7億元,占中國廣告總體市場的比例首次突破10%;預計2012年中國網絡廣告營銷市場將達到423.1億元,超越報紙(2012市場規模預計為413億元),成為中國市場第二大廣告媒介。
         互聯網上的兩場爭鬥余音繞梁,誰也不知道它們會不會成為又一場鬥爭的起點,不可否認的是,用戶數據信息已經成了互聯網上的交易“黃金”。
    誰動了你的數據?
         在“3Q大戰”發生的同時,國際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也正在和Google進行一場暗戰。先是 Facebook宣布拒絕向Google提供用戶數據,同時與Google最大競爭對手微軟搜索引擎Bing簽訂用戶數據合作協議,之後Google就開始阻止Facebook及其他網站獲取自己的用戶信息。
    Android資深開發者屠程遠是一個Google的敏銳觀察者。在他看來,Google此舉只是在給Facebook設置障礙,防止Facebook把Gmail的用戶都拉走。“但我認為Google的用意更為深遠,它的目的是為傳說中的Google Me服務鋪路。”
    無論是“3Q大戰”,還是Google與Facebook,雖然這兩場鬥爭一個在國內、一個在國外,而且表象可能也不盡相同,但是其本質卻都指向用戶數據信息。
    劍指用戶數據
    今年6月,美國社交新聞網站Digg創始人Kevin Rose在一則Twitter信息中寫道:“一個大傳聞:非常可靠的消息來源稱,Google即將推出可挑戰Facebook的服務,名為Google Me。”屠程遠分析說,從目前所透露出的一些信息推測,Google Me初期是要為自己所有的核心產品都加上社交中間層,並試圖模擬用戶現實生活中的社交網絡,讓用戶通過一個統一的社交中間層去訪問不同的社交網絡。而這個中間層在實現上除了需要連接Google自己的產品之外,也需要盡可能地去連通其他所有的社交網站。這就勢必要求有完全的開放性,所有的網站都能夠互聯互通。
         而在分析Google和Facebook的爭鬥時,屠程遠指出,目前Facebook的實現戰略存在兩個問題:一是Facebook認為每人應該只有惟一的一個身份(臉譜),它認為一個人惟一無法偽造的是自己的人際圈,或者說,人際圈決定了你的身份。的確,真實身份和真實的社會關系是Facebook能夠快速發展用戶的關鍵。但實際生活中,用戶有多重身份和多個交際圈是常態,強迫用戶保持一個身份是不大符合實際情況的。而Google Me這個針對不同圈子的社交中間層很可能就是在打擊Facebook的“每人惟一一個身份”的弱點。
         其二,Facebook並不完全開放,它視用戶的個人數據、尤其是用戶的社會關系數據為自己的核心機密和競爭力,並不讓用戶方便、完整地導出自己的個人數據。Facebook所存儲的數據在實質上是所有用戶個人數據的集合,如果未來只有Facebook一家獨大,所有人的個人數據都集中到Facebook那裏,只被Facebook所把控,這是非常可怕的。
         從目前所透露出有關Google Me的信息來看,Google恰恰是要針對這兩點向Facebook發起挑戰,扳回自己有些落後的局面。而Google的出發點,就是要“盤活”用戶數據。
    用戶數據歸誰所有?
         用戶數據如果深陷某個單一的網站,必定導致用戶數據完全為某個服務網站所擁有,很難導出和移植,用戶被粘滯,信息沈澱,比如用戶很難迅速地從一個SNS網站轉移到另一個提供同樣更好服務的網站,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Facebook與Google之爭,“3Q大戰” 都是這類矛盾的一個激發。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成曉霞告訴記者,壟斷被規範立法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對價格的操縱,但是今天的互聯網公司大多免費提供自己的服務,當消費者沒有花錢消費的時候很難談到說消費者損害的問題。“但是比起直接向我們收錢,許多互聯網公司對收集我們的數據更感興趣。”成曉霞說。
    在前不久召開的一次“縱論互聯網研討會”上,博主代表司馬平邦也在呼籲,消費者應通過“3Q大戰”,透過現象看本質,多多關註自己的權益,維護自己的權益。
    而針對蔣濤等人提出的五項基本權利,屠程遠指出:“互聯網用戶的權利其實不僅僅是這五項,用戶最大的權利應該是用戶個人數據的所有權,即用戶對自己在互聯網上所產生的個人數據具有所有權,可以任意處置。”
         目前用戶是無法完全自由地去選擇服務的,一個新網站也很難利用用戶已有的數據提供新的更好的服務,很多時候只能從空白開始。如果樹立了“個人數據所有權”的概念,用戶在自己完全擁有自己數據的前提下,可以選擇完全移植自己的數據,自由地去選擇另一個服務網站以獲得更好的服務。
    這樣就打破了現有互聯網服務模式的誤區。現有模式其實就是一種圈地模式——圈得最多的用戶及數據,粘滯住用戶,並以此構建出非技術性的壁壘,最終走上固步自封的道路,抑制創新,使得新服務進入成本過高。
    呼喚開放協議
         “從網景開始,到雅虎、谷歌,最後到Facebook,每個互聯網企業的成功都是因為發揚了互聯網精神,更加開放。這種精神從互聯網早期文化到滲透到整個技術架構和整個運營機制,包括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博客中國共同創始人兼董事長方興東指出,對中國人而言,互聯網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新生事物,所以比較缺乏互聯網精神的熏陶,包括網絡文化傳統。互聯網所表達的價值觀應該是自由、開放、共享、創新、公平等,決不是造就壟斷企業的出現。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也指出:“我們希望采用開放標準,這個概念有時候比所謂國際標準更重要,因為開放標準意味著可以公平地競爭,意味著用戶可以有更多選擇權。造成一家獨大,這是很不正常的。”
    而在國內,騰訊的通信協議就是封閉的,這樣在技術上就很難實現第三方的QQ客戶端,其他IM服務也無法和QQ互聯互通。QQ客戶端只能由騰訊一家來提供,就產生了兩     方面的問題。一是用戶缺少了選擇權,騰訊可以往客戶端裏任意添加捆綁新的服務,用戶要麽全安裝,要麽全不安裝,類似當年的Windows操作系統捆綁IE;二是無法和其他IM服務互聯互通,使得用戶無法輕易地遷移到其他IM客戶端。通信協議封閉使用戶自身遷移到其他IM客戶端時無法將QQ裏的聯系人列表遷移。
         “在國外,IM已經被當成互聯網的一種基礎通信設施,不屑也不敢通過封閉的手段建立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幾乎所有的IM之間都是互聯互通的。”屠程遠介紹說,XMPP就是最廣泛被采用的IM協議,Google的Gtalk就完全支持XMPP,用戶甚至可以搭建自己的 XMPP服務器並聯通到Gtalk上。其它著名IM服務商如MSN、Yahoo Messenger、ICQ也都開放了自己的通信協議,存在著形形色色的第三方客戶端。
         只有倡導開放,打破現有的這種產業格局,才能確立新的遊戲規則。隨著新平臺不斷湧現,無論是Google、 Facebook還是騰訊、百度,都不可能憑一己之力完全收集和控制互聯網上的數據,在用戶個人數據面前,各網站的起跑點是相同的,著眼點將是如何更好地利用用戶數據提供對用戶最有價值的增值服務上來,形成良性競爭關系。用戶也將慢慢形成為優質服務買單的習慣,使新服務能有更好的進入環境。

    (文章來源計算機世界)

     

    www.tnet.hk

    ICANN & CNNIC & HKDNR認證頂級域名註冊商

搜索

Document